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智能制造“三要三不要”

发布者:jxsh  人气:

 

编者按:

智能制造的“三不要”观点在2015年1月17日北京香山举办的中国智能制造百人会筹备会上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百人会专家委主任刘强老师首次提出,随后在理事单位北京兰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公众号上首发,引起业界热议,并被多次引用,广为转载。“三不要”观点对业界过热炒作的工业4.0现象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又经过一年的潜心研究与思考,刘强教授在“三不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三要”,在2016年5月16日百人会成立一周年之际举办的“2016(山东·曲阜)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训班”上,刘强教授为与会代表重点阐述了实施智能制造的“三要三不要”原则,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受到业界广泛好评。

2017年2月《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全部发布,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全面转入实施阶段。智能制造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又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让我们重温刘强老师提出的“三要三不要”,看看智能制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图片1.jpg

图片2.jpg

图片3.jpg

图片4.jpg

图片5.jpg

图片6.jpg

图片7.jpg

图片8.jpg

李哲浩先生的两个观点和智能制造“三不要”观点的提出

第一个观点:在落后的工艺基础上搞自动化是没有出路的。

1986年我考入北航制造工程系念硕士研究生,那时李哲浩先生已退休,不再给学生直接开设课程,但是很有幸聆听了他为研究生作的一次有关制造工程发展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中他提出的一个观点让我多年来一直记忆犹新,在总结了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历程后,李先生特别强调指出:在落后的工艺基础上搞自动化是没有出路的。

李先生的这个观点给我们今天发展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有一个重要的启示,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制造业,是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和积累,才从工业1.0(机械化)走过了工业2.0(电力化、自动化)、工业3.0(信息化),开始向工业4.0时代迈进,在制造业这个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自身发展的规律,若是想走捷径或是绕过去,其结果则会是事倍功半。李先生当年关于“在落后的工艺基础上搞自动化是没有出路的”的论断,指出了我国在工业2.0阶段必须先解决的基本问题。

正是受李先生这一观点的启发,针对当前国内的“工业4.0、智能制造”热,我总结了在发展智能制造过程中“三个不要”的观点:

不要在落后的工艺基础上搞自动化——工业2.0必须先解决的问题(需补自动化的课);

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上搞信息化——工业3.0必须先解决的问题(需补建立在现代管理基础上的信息化的课);

不要在不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基础时搞智能化——工业4.0必须先解决的问题(数字化网络化需要补课的太多了)。

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期望跃进跨越,一蹴而就,不要真的以为“给猪插上翅膀它也能飞”。而是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冷静分析,该补课的先补好课,该普及的好好普及,该充实的抓紧充实,该提高的着力提高,真正打好基础,务实推进,方能得道圆梦,实现制造强国的宏大目标。

第二个观点:制造系统中的“人件people-ware”、硬件hardware、软件software和支持网络构成了一个充满人与机器共生现象的整体系统。

2004年4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上刊发了一个论文专辑,以纪念学院组建6周年,作为时任院长,我起草了一篇《制造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前沿问题研究》一文,并请李先生(制造工程系创建时的系主任)和唐晓青老师(我的前任院长)作为联合作者,修改和审定该文。李先生非常仔细地审阅和修改了全文,提出了不少独到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结束语中特地加上了一段话: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技术和制造过程是由“人件(people——ware)”、硬件(hardware)、软件(software)和支持网络(包括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组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形态,是一个充满人与机器共生现象的整体系统,因此,制造技术不仅有其基本自然属性,而且还存在社会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造科学还涉及到“制造技术论”(或称为“制造哲学”)、制造工程问题求解方法论、“科学——技术——工艺——工程”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今天,在全社会大谈智能制造、赛博物理系统(CPS)、工业互联网、“人——机——物”互联等新技术新概念时,回想起李先生在10多年前高瞻远瞩的论断,一方面,我们更深深地为老先生在耄耋之年对制造学科和制造技术发展的深入洞察和远见卓识而折服;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在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中,更加全面系统地思考和理解制造系统及过程中“人——机——物”的关系、工业互联网和CPS的内涵意义,正确处理好“制造业”、“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避免再走弯路,重蹈西方国家忽视制造业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技术、带来实体经济空心导致经济危机的覆辙。

不仅是在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方面,李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睿智的观点,他老人家还经常教导和激励我们:“No pain,no gain!”、“勤能补拙”、“探奥拓新”。今天李哲浩先生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他老人家的思想和精神,他对我们的教诲和期望,将深深地影响我们,指导和激励我们在制造强国的道路上勤奋耕耘,踏实做事,探奥拓新,实现“制造梦”。

(许世平 推荐  编辑 胡越)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3 济宁市机械行业协会 All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案号 2020044934号
地址:济宁市海川路9号产学研基地D2 电话:0537-5666618 邮编:272000
电子邮箱:jnjx5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