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出现边际好转迹象,其中生产端表现得更为明显。日前公布的5月制造业PMI由上月的51.4%回升至51.9%,达到2017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也是2012年以来同期最好表现。 PMI各分项指标表现整体向好。一是供需两旺。5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4.1%和53.8%,比上月高出1和0.9个百分点,升至年内高点。二是进出口好转。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1.2%和50.9%,分别比上月高0.5和0.7个百分点,均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三是价格回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56.7%和53.2%,分别比上月回升3.7和3个百分点。四是库存去化。原材料库存指数从49.5%提高至49.6%,而产成品库存指数从47.2%下降至46.1%。五是结构优化。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3%和54.8%,分别比上月高1.3和1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同5月高炉开工率、发电耗煤量等高频指标的回升相一致,可以看出,企业在春节因素消退、限产禁令解除之后正开足马力生产。在生产端好转的同时,政策的边际放松、外需的相对稳健和企业的经营向好也推动需求端企稳,从而使中国经济再度展现出强韧性。 政策层面,4月2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此后各地方、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包括加快财政支出、简化项目审批、启动新的PPP项目等,再加上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等举措,预计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增速正接近底部区域,消费增速有望小幅反弹。 外需方面,由于特朗普执意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同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以及欧盟等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形成支撑。 微观层面,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反弹,国内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相应走高,推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速在4月明显好转,进而带动产成品库存加速去化、原材料库存回补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增速反弹,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正在获得新动能。 从目前的量价特征来看,预计二季度经济有望保持在6.7%-6.8%的水平,从而修复此前市场的悲观预期。但就下半年而言,我们仍需对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保持警惕。 一是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今年以来,在防控金融风险和强监管的政策环境下,去杠杆从金融体系转向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明显收窄。在表内信贷和直接融资成为主渠道之后,大企业更受青睐,小企业则将加速出清,产业集中度将会继续提升。从下半年来看,即便央行有条件降准,资金流向小企业的渠道仍然狭窄。 二是房地产投资高位回落。目前房地产销售增速持续放缓,资金来源增速已转为负增长,开发商将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虽然库存处于低位,各地也都加大了推地力度,但由于受到限价的约束,企业开发意愿并不强,竣工速度更是出现了负增长。在土地购置费递延支付的因素消退后,房地产投资可能难以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从而拖累投资整体增速。 三是出口仍有下行风险。今年全球经济并未复苏共振,美国维持快速增长,欧洲和日本则出现了小幅放缓,新兴经济体在美联储缩表加息和美元反弹过程中面临资本外流、风险上升和增长下滑,加之贸易战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下半年外需未必能继续维持稳健。今年春季广交会成交额仅同比增长0.2%,预示着下半年出口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所以,下半年政策可能仍需在“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的基调下进行预调微调,同时我们将会看到产业集中度的持续提升、经济新动能的加速释放、消费升级的继续推进,以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平稳过渡。全年有望收在6.6%左右的水平,经济仍有韧性,并无失速之虞。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