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科技的进步,让古代这些奇思怪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特别是近五年来,不仅有“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等一批分布在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等方面的“中国制造”惊艳全球。而且我国高档数控系统产业化也加快了步伐,市场占有率提升到了5%,中档数控系统达到25%,形成了3家产业化生产基地,滚珠丝杠、导轨等功能部件在精度、可靠性等关键指标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重大专项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建立了完整的三代核电设备材料和装备制造体系……这些成果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规划体系全面形成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此后,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至此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5个重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质量品牌提升等2个专项行动指南,信息产业、制造业人才等4个发展规划指南共11个专项规划以及2个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为骨干,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工业“四基”发展目录等绿皮书为补充,各地抓落实的配套文件为支撑的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面协同的政策体系。 在国务院新闻办2016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2016年年底,《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制定已经完成,并且都已发布,一共制定了11个配套文件。同时,一些配套政策在持续完善,聚焦五大工程和重点标志性项目,每年都制定了一些目标,用重点突破来带动全面推进,不断达到2020年和2025年的阶段性目标。 与此同时,各地也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政策,多个“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群)成立。两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供给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取得积极进展,制造业转型升级速度进一步加快。目前工信部统筹各地工业发展基础和产业布局,已批复同意宁波等12个城市和苏南5市、珠江西岸、长株潭、郑洛新等4个城市群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各试点城市(群)在创新体系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结合本地实际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转型升级新路径新模式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五大工程强力推进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强化基础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目前,五大工程已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 从具体成效看,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面。第一家国家级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经挂牌成立,国家级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的建设方案也已通过论证。与此同时,各省市还建立了1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解决的不是单个企业有能力去解决的关键技术,而是主要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突破。 在智能制造工程方面,开展了226个智能制造的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项目,遴选了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从示范项目实施一年后前后对比的调查看,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38%,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了9.5%,运营成本年平均降低了21%,产品研制周期比过去平均缩短了35%,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了27%。探索形成了一批较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在技术标准方面研究制定了数字化工厂参考模型等一批关键的标准,初步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架构。 此外,作为智能制造的代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报告预计,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2.8亿美元,2012~2017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8%,同期全球平均增长率仅为17%。 在工业强基工程方面,已经建设了19家首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卡脖子”问题得到了解决。如高端航空紧固件等一批产品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突破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技术,如高标准轴承钢材料形成了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若干先进基础工艺获得重要进步,如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不锈钢管实现产业化。产业技术基础不断夯实,如数控机床、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累计发布1.1万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第四代移动通信等97项提案成为国家标准。 在绿色制造工程方面,累计实施了57项高风险污染物的削减项目,组织了99家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的示范企业试点,推动了51家工业园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2017年中国绿色制造联盟在京成立。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强调,成立中国绿色制造联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绿色制造理念传播,加强政产学研金用等互动交流,增进绿色制造国际合作,推动绿色制造产业发展壮大。据统计,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4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6%。2017年上半年工业增长稳中向好,各种积极因素不断呈现,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保持较快增速的工业绿色发展态势日渐形成,工业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方面,高精度数控齿轮磨床、多轴精密重型机床、数控冲压生产线等产品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ARJ21支线飞机已经投入商业运行,C919大型干线喷气客机即将首飞,AG600水陆两栖飞机也要在今年之内实现首飞,同时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全球首颗量子卫星成功发射。 此外,我国装备制造重大标志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以机器人为例,成功研发了我国首款柔性复合工业机器人,并实现了年产50台生产能力。机器人所用的伺服电机、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都已实现突破,并且批量进行了供货。 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五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制造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布局工业大数据分析手段,提供面向行业需求的定制化数据分析和应用解决方案,加快构建基于产业生态的新竞争优势。 2016年,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随后部委以及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细则,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 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企业创新热情大幅提高。比如沈阳机床依托与神州数码联合研发的i5智能数控机床,构建融合消费者、设计师、制造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硬件供应商的SESOL平台,推出共享经济模式,实现了用户按需购买加工能力,并按加工零部件的品种、数量、加工时间进行付费。 阿里巴巴整合淘宝工厂平台上数万家企业的制造能力,实现了一个定单多家工厂加工在线协同,解决了制造资源分散、供需不能有效对接带来的产业链运转效率不高、产能过剩等问题。 另一方面,阿里与徐工打造工程机械类云平台,对各地运行的机器进行24小时数据采集,实现了远程监控、动态管理。同时,研发人员利用大数据分析对产品进行升级优化,研发推出的G系列定制产品,更好地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 航天科工打造“航天云网”平台,通过平台上汇集的行业大数据,牵引上下游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上线一年来,注册量已经突破17.7万户,覆盖金属、装备、电工、电子等制造行业,平台整体成交额已达97.65亿元。 《意见》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要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为抓手,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强化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夯实融合发展基础,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力量,发展新经济,加快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 (来源:中国工业报 本网编辑 胡 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