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我国在装备制造领域创造了大量的 “世界之最”,这些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改变了中国,也收获了世界的赞叹。 先看“上天”。2016年8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起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 2016年7月3日,“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完工,成为世界上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2017年5月5日,C919首飞成功,这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150座级干线客机,其标志着我国大型客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还有这5年来,从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天舟货运飞船组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试运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空间实验室阶段“成功首飞、稳定运行、健康驻留、安全返回、顺利补加、成果丰硕”的既定任务目标,取得了极为显著的应用成果,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应用进入到新阶段。 再看“下海”。今年3月,中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海翼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系列水下滑翔机的统称,按照不同工作深度和承担的不同任务,分为300米级、1000米级和7000米级等多种类型。5月,随着在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6月,中国承建的世界首座、规模最大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正式交付挪威。 曾几何时,海洋的惊涛骇浪意味着凶险畏途。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奋斗,中国以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为突破口,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项项海洋科技核心的突破,一次次“中国深度”的刷新,为唱响中国深海“三部曲”——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创造了前提条件。 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在中国陆地上的成就。中国高铁的发展世界瞩目,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2.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惟一成网运行的高铁。 今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从“和谐号”到“复兴号”,跨越的不仅仅只是速度,更是标志着中国高铁正式迈进“中国标准动车组”新时代。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强化基础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大工程,探索形成了一批较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制造业发展新模式。近两年来,工信部还安排了工业强基工程47个方向61个项目,推动工业基础能力稳步增强。核心基础零部件研发制造取得新进展,如高端航空紧固件等一批产品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来源:中国工业报 本网编辑 胡 越) |